2024年贸易应收款飙至1.64亿元,占营收65.9%。更致命的是周转天数从196天暴增至256天(2025年Q1),意味着卖一台机器人平均8个月才能回款。而公司坏账拨备率仅2.1%(2024年拨备350万),远低于市政工程行业5%-8%的平均水平——若地方政府财政收紧,这笔“纸上富贵”随时变坏账炸弹。
公营客户收入占比三年飙升15个百分点,2024年近半营收(49.5%)依赖财政拨款。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如过山车:2023年17.3%,2024年骤降至11.0%,暴露订单高度不稳定。当“十五五”管网改造4万亿蛋糕尚在纸上,已有城市试点PPP模式叫停——政策一变,业绩立刻断炊。
研发费用占比从11.8%连年萎缩至8.3%(2024年),绝对值2070万元不足营收零头。同期却将资源倾斜至紫外光固化修复软管(低技术门槛产品),该业务2025年Q1营收占比飙至16.7%。所谓“AI管网平台”在招股书仅3页技术描述,却用12页渲染政府合作——技术含金量,全靠PPT镀金。
2025年Q1存货6130万元,周转天数177天,比行业龙头景业智能(85天)慢一倍以上。更荒诞的是,公司2024年库存金额同比激增22%,却宣称“市场需求旺盛”——若真如此,何需囤货半年?实际是管网机器人技术迭代周期仅18个月,积压产品随时变废铁。
最大供应商采购占比达8.1%(2025年Q1),五大供应商合计32.6%,且承认“部分零件依赖定制,替代难度高”。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58.3%,但2024年钢材、芯片价格波动超30%——成本抗风险能力几乎归零。
分销收入占比从24.8%崩塌至12.4%(2024年),但公司仍死守12家分销商,甚至纵容其“第三方代付货款”(2024年占比4.8%)。这种灰色操作已引发监管问询,若穿透核查曝出关联交易,IPO随时中止。
紫外光固化修复软管2024年刚量产,即贡献7.8%营收,但该领域已有东方雨虹等10家巨头布局,毛利率不足35%(远低于机器人业务49.5%)。公司却将IPO募资的30%押注该产能扩张——用高估值业务养低毛利产品,资本故事严重错位。
全产品线噱头:号称全球唯一覆盖“检测-清疏-修复”企业,但核心电机依赖外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