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在祖国的怀抱里丨田野间的丰收故事串起乡村振兴图景

  ……在乌鲁木齐广袤的田野间,处处涌动着生机与希望,从温室大棚里蓬勃生长的“金疙瘩”,到四季飘香引客来的“红宝石”,再到智慧工厂里孕育希望的“绿精灵”
在线留言

在祖国的怀抱里丨田野间的丰收故事串起乡村振兴图景_k8官网平台注册

  ……在乌鲁木齐广袤的田野间,处处涌动着生机与希望,从温室大棚里蓬勃生长的“金疙瘩”,到四季飘香引客来的“红宝石”,再到智慧工厂里孕育希望的“绿精灵”,一个个落地的产业项目,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一个个增收的故事接力上演。

  这里,既有政策赋能的力度,也有产业生长的温度,更有农牧民奔向美好生活的速度。

  7月25日,正值高温天气,但在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农业示范科技园区的温室大棚里,湿润的空气裹挟着菌菇的清香扑面而来。

  远远望去,一簇簇平菇从菌棒间探出头,胖乎乎的菌盖边缘泛着水润的白光,像一群挤在一起的胖娃娃;再仔细瞧,泥土缝隙里还能看见新冒的小菌蕾正使劲往外钻,顶得周围的基质微微颤动,长势喜人。

  几位工人正穿梭在菌棒间,指尖轻轻捏住平菇菌柄,稍一用力便摘下一朵,放入筐中时,还带着新鲜的露水——这是一天中最忙碌的采收时刻。

  新疆静悟百川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明信正俯身查看平菇的生长状态,指尖轻轻拂过菌盖,他笑着说:“现在正是平菇的采收旺季,这品相多好。前一段时间种植的羊肚菌可是地道的‘金疙瘩’,每一棚能带来6万元至8万元的收入,产品还能远销到国外市场。”

  有着六七年在南疆等地种植食用菌经验的他,去年第一次来到乌鲁木齐拓展事业,成为当地引进的优质农业企业。

  “我们在南疆和山东等地都有种植基地。当初来这儿,就是看中这里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大棚建设、市场对接,政府都帮着搭台铺路,水电优先保障,132个棚才这么快建成。”任明信说,后期还要把平菇销售到国外。

  记者了解到,新疆静悟百川农业有限公司运营后,园区以羊肚菌种植(约8万元/棚)为主链,延伸平菇及其它作物种植,产品在当地鲜食、烘干后不仅供应全市农产品交易区,还远销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已初具主导产业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运营模式。

  数据显示,今年,由乌鲁木齐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牵头负责的农业农村领域招商引资项目已落地19个,到位资金8.96亿元、任务完成率31%,其中区外到位资金7.85亿元、区内到位资金1.11亿元。

  “尝尝这刚摘的草莓,甜到心里呢。”7月26日,在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八家户村生态休闲产业园里,村民李新云递过来刚采摘下的草莓。

  棚外暑气正盛,棚内却清爽宜人,一颗颗草莓躲在绿叶间,像撒了一地的“红宝石”,游客们的笑声混着果香,在藤蔓间轻轻流淌。

  这片热闹景象的背后,是产业项目的有力支撑。两年前,李新云还守着老式温室种花,“一年忙仨月,剩下时间大棚空着。”

  项目落地后,新式温室拔地而起,技术员也常驻田间指导,更组织村民到辽宁丹东学习种植技术,引进了丹东99、红颜、妙香7号等果型周正、口感绵密的“网红”草莓品种。

  “现在大棚里一年到头不闲着。”李新云扒开叶子数着果,眼里满是欢喜。从去年12月到今年7月,草莓一茬接一茬红,冬天一公斤能卖100多元,夏天也能卖50元。

  走出温室大棚,不远处的农家乐飘出饭菜香,草坪上搭着几顶露营帐篷,游客三五成群。

  经过两年打造,这里已从单纯的种植园蜕变为集草莓采摘、蔬菜种植、农家乐、露营于一体的休闲产业园,成了市民周末打卡的“宝藏地”。

  市民曹静就是通过朋友圈预订草莓的常客,“第一次摘完就爱上了,甜度刚刚好,带着股奶香,给孩子吃特别放心。摘完草莓在园子里逛逛,尝尝农家乐的炖土鸡,比逛商场有意思多了。”

  如今,园区里像李新云这样的农户还有不少。靠着草莓种植,八家户村成了乌鲁木齐县的草莓示范村,顺带火了休闲采摘和露营,村里近百匹马也有了新活儿,驮着游客在林间漫步,成了另一道风景。

  “政策给力、规划到位,才能让产业园从图纸变成实景,让土地生金、农民增收。”乌鲁木齐县农业农村局业务办主任陈智说。

  目前,该项目累计为村集体增收123.35万元,还带动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智能喷灌系统正像“雨露精灵”般,细密的水珠均匀洒在一排排秧苗上,每一片嫩叶都挂着晶莹的水珠;传送带载着育秧盘缓缓移动,仿佛在运送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希望”;温湿度传感器的数字在屏幕上实时跳动,精准把控着秧苗生长的“舒适区”。

  仔细观看,芽苗菜探出鹅黄的脑袋,小白菜舒展着嫩绿的叶片,生菜簇拥成一片清新的绿,还有各色花卉幼苗含苞待放,在标准化、自动化的生产线上,孕育着丰收的期待。

  这座由北京金福腾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设计和运营的工厂,如今已顺利投产,截至目前成绩亮眼:共完成水稻秧苗2.4万盘(约合秧苗720万株)、加工番茄种苗70万株、茄子嫁接苗0.5万株、辣椒苗0.8万株、白菜种苗0.9万株,总计出苗量达791.6万株(盘),涵盖了粮食、蔬菜、花卉等多个品类。

  “你看这育苗效率,比传统方式高太多了。”北京金福腾科技有限公司西北区经理郝伟刚指着秧苗说,项目不仅能满足当地近5000亩水稻及周边蔬菜的育秧育苗需求,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收80万元以上,更重要的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稳稳挣钱。

  米东区羊毛工镇新建村村民汝新江就是受益者之一。她正麻利地将育好的菜苗分装到育苗盘里,动作娴熟又轻快。“从2月底到现在,我闲了就来这儿干活,活儿也不累,一天能挣150元,当天结账,工资随时拿到手。”汝新江算起了账,这段时间光在厂里出工就挣了近5000元,手头零花钱更多了。

  乌鲁木齐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规划财务科科长张文龙说:“近五年来,全市投入17.8亿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含一般债3.79亿元),实施440个项目(含一般债项目26个),覆盖27个乡镇99个村,受益群众达4万余人。”

  今年,全市在乡村振兴工作上持续发力,投入中央、自治区衔接资金4.47亿元,实施128个项目,涵盖产业发展类69个、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类45个、巩固成果类14个。目前,103个项目已开工,开工率达80%,整体工程进度超60%,各地正抢抓施工黄金期,推动项目有序推进。

  这些项目中,产业类聚焦设施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及休闲农业等领域,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农牧民增收;基础设施类围绕农村巷道修建、农田灌区改造及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品质提升。

  “农,天下之大业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承载着亿万农民的殷切期望,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从产业项目的落地实施,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从科技种田到智能大棚,从特色种植到休闲乡村游......伴随着每一笔资金的投入、每一个项目的实施,乡村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农业更强了、农村更美了、农民更富了。

  从达坂城区的菌菇棚结出“金疙瘩”,到板房沟镇的草莓园串起“四季财”,再到米东区的智慧工厂育出“新希望”,这些产业项目的落地生根,既离不开政策的精准赋能——政府搭台铺路、保障要素,让企业有干劲、村民得实惠;更得益于产业的多元融合——从单一种植到“种植+加工+销售+休闲”的全链条发展,从传统耕作到智能化生产,不断延伸的产业链让土地迸发新活力。

  在这里,乡村振兴是看得见的增收账本、摸得着的幸福生活。只有让产业扎根乡土、对接市场,让农民深度参与、共享成果,才能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坚实。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